2019年7月13日,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第五届青年学术论坛暨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学术研讨会在所长陈善春研究员、副所长王雪峰研究员、副所长赵晓春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的1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我所的3名青年科研人员作了学术专题报告,共同聚焦农产品加工及采后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探讨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会议由所长陈善春、副所长赵晓春主持。
本次研讨会在陈善春所长致辞中拉开帷幕。陈善春所长介绍了柑桔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以及柑桔采后贮藏和加工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次研讨会有6位专家学者着眼于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探索与开发应用,围绕食品加工特性及工艺、化学素的分类与功能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廖小军教授在《食品超高压技术创新应用》报告中提到,非热加工技术有杀菌温度低、保持原有品质、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少等优点,是保留果蔬汁产品品质和延长货架期的重要技术,在加工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福建农业大学庞杰教授则主要汇报了魔芋的加工特性及其产品的工程化开发体系,创研了“基于分子精细结构控制”的KGM复合改性技术体系,为魔芋食品精深加工开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填补了国内魔芋粉研究空白。
本次研讨会有7位专家学者以采后生物学为中心,围绕果实的成熟衰老机制、采后病害防控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重庆大学李正国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番茄、猕猴桃和柑橘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机制作了报告,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为解决产量不稳定、环境影响大、品质差、采后损失巨大等产业问题提供新思路、新途径,从科学角度出发解决实际产业问题。华中农业大学付艳苹教授调查了多种病害发生症状以及我国主要柑橘品种采后病害发生动态,总结到采后病害种类丰富,与产地、品种、采前一雨日、采后机械损害和栽培管理相关,目前我国采后处理技术单一,对于病害发病机制研究与防控技术研发是大势所趋、必不可少。
与会人员表示,专家学者们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重点突出、意义深远,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自身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从多领域、多维度开阔了学术视野。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青年学者间的交流与了解,为我所采后和加工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了西南大学与国内优秀学者及其科研院校/所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贮藏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