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SCIENTIFIC_RESEARCH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 主研方向
  • 科研队伍
  • 科研进展
  • 【中国科学报】黄龙病防控掀开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8/09/05 | 编辑:打印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柑橘黄龙病是当前全球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这个柑橘生产病害到底有多严重呢?美国近十年来投入近7亿美元依然没有攻破黄龙病,病害所到之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循环往复,令当地果农痛苦不已。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西南大学共同主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重庆召开。项目汇集了国内从事柑橘黄龙病研究的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依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动技术示范落地,以期降低黄龙病发生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实现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目标。

      “开展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集成创新,对保障我国柑橘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黄龙病防控掀开了新的篇章。”项目负责人、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常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是全球柑橘生产第一大国,现有栽培面积3800万亩,柑橘种植分布大致有四个优势产业带: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带、赣南—湘南—桂北脐橙带、鄂西—湘西宽皮柑橘带、长江上中游甜橙带。我国柑橘产量3900万吨,全球年产1.36亿吨柑橘,约1/4产自我国。

      柑橘黄龙病是该产业头号杀手,在美洲多个柑橘生产国,该病正处于流行状态。其中美国佛罗里达州已高度流行,近百亿美元产业岌岌可危。作为世界第一大柑橘生产国,我国柑橘产业也正面临黄龙病的严重威胁。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柑橘黄龙病主要靠一种昆虫“木虱”来传播,因而防控异常困难,病害总是可以卷土重来,无法根治。

      实际上,研究了黄龙病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原副所长赵学源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柑橘黄龙病调查中,已经可以察觉病害发生、流行区向北扩展的迹象。

      一次明显的“北扩”发生在广西。20世纪80年代,广西北部黄龙病病情发生显著变化,北部平乐、恭城、阳朔、兴安等地遭受黄龙病肆虐。并且,一些在历史上没有发病记录的省份也相继发现黄龙病。

      目前,黄龙病已在我国10个省份的293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给当地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我国柑橘产业构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攻克柑橘黄龙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去年,由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西南大学牵头主办的“国家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江西赣州成立,搭建全国性大平台,形成合力共同拯救柑橘产业。

      “联盟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实现了科研项目与产业一线之间的紧密联系,能确保项目研究始终瞄准生产当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确保最新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得到应用,有助于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副所长王雪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技术集成划区突破

      近年来,项目组在病害发生与流行趋势分析、病原速测技术、木虱绿色防控体系、基因工程育种平台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显著进展。

      据周常勇介绍,项目明确了我国四条优势柑橘产业带黄龙病流行趋势,初步建立了基于血清学的黄龙病田间速测技术和实验室超灵敏诊断技术,筛选了针对黄龙病传播媒介——柑橘木虱的有效药剂并研发精准施药技术,开发了木虱抗药性监测试剂盒,构建了基于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柑橘抗病育种技术平台。

      打出科技重拳后,需要通过管理使这些成果得以应用。“科技和管理双轮驱动才能带来光明。”周常勇说。

      作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制、无毒苗推广,项目组已在我国柑橘产区初步集成一批黄龙病防控示范点。

      比如,在福建永春建立了“防护林生态隔离、无毒大苗定植、动态更新病树、全园快速灭杀木虱、矮密早丰栽培”等五措并举的“永春模式”;在集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栽培措施、引诱剂杀灭、合理喷施农药、科学应用矿物油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了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高效防控的“云南新平模式”。这些防控基地的建立为黄龙病大区集成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结合各地不同的情况,防控机制也有所创新。

      在广西一直以来推广的“村规民约”为约束、应急防控队与果农联防方式结合的“群防群治”防控机制基础上,项目组调研了各地大面积联防联控木虱的组织机制、砍除病树的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了以科普宣传,特别是负面案例(锯枝惜砍、肥料矫治等)宣传为基础,以政府引导、专业化合作社和企业为防控主体,“村规民约”和“片长带动”等民间防控经验为补充的防控新机制。

      每个地区的发病机理、实际情况不甚相同,“为了精细化、精准化应对黄龙病,我们启动了分区防控技术模式研究。”王雪峰介绍。

      他们针对我国不同柑橘优势带黄龙病和木虱发生与流行状况,在项目执行期内通过技术集成因地制宜构建非疫区、阻截带、低度流行区与重病区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首先,是非疫区防控模式,即以黄龙病和木虱监测预警为核心,构建重庆、湖北非疫区防控模式,并研发扩大非疫区的综合治理方案。

      其次是阻截带防控模式,即以遏制黄龙病和木虱扩散为核心,构建以四川屏山、湖南新宁为主体的阻截带防控模式,防止黄龙病传入非疫区,保障长江上中游、湘西—鄂西柑橘产业带安全。

      低度流行区防控模式是以病树移除、木虱控制、无病苗木栽植“三板斧”为核心,构建华东、华中低度流行区防控模式,并着力控制桂北—湘南优势带黄龙病流行态势。

      而重度流行区防控模式,则是以重病果园改造、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控示范为核心,构建华南重度流行区防控模式。

      力战黄龙任重道远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柑橘黄龙病防治工作,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按照“接得住、管得好”的要求,根据中央关于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总体部署,做到能放尽放,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大家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

      不过,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指出,一些项目的承担单位依然存在各自为战的突出问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按照原有的惯性工作,希望本项目组高度重视,一定要首先解决好“散”的问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看来,这个项目顶层设计很好,目标也非常明确,但很多课题几乎都有监测技术、药剂筛选等研究。应该好好捋一捋,不要去做低水平重复工作,腾出人力和时间来拓宽项目的深度。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广西农科院原院长白先进的认可,项目对防控、示范、推广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把原来一些成功防控经验和好的做法加以总结形成一套明确模式,为全国柑橘黄龙病防控建立一套标准。

      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项目的实施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对产业安全负责和对果农致富的关怀,为乡村振兴的南方抓手产业保驾护航。我们还需不断完善,未来任重道远。”周常勇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9-05 第6版 科研)


    - 您是第位访问该页面的朋友~ -
    • 概 况
    • 所 徽
    • 立所精神

    柑桔所成立于1960年,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毗邻大磨滩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918亩,是唯一的国家级柑桔专业科研机构,正在打造国家柑桔公园。点击查看【建所60周年工作回顾视频】

    •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
    • 电话:023-68349709、68349708
    • 传真:023-68349712
    • 网址:http://gjs.swu.edu.cn

    所徽“天圆地方”,反映中柑所人“壹志嘉树”,以推进柑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为立所根本之严谨风格和博大胸怀;核心的圆形简洁勾画出“柑桔”、形象反映出中柑所专注柑桔科研的行业特征;而围绕主体的弧线代表了科技,象征着中柑所人“修远求索”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星形元素立意中柑所人志在建立一个“方圆”宇宙之间柑桔科研领域的一颗的明星,闪闪发光,惠泽全人类。

    “壹志嘉树,修远求索”,分别选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橘颂》和《离骚》中的名句。这八个字是五十年来柑桔所人传承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及办所理念的高度浓缩和凝炼提升,并与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辉映,寓意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