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科交流、拓展研究视野,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化学化工学院与柑桔研究所团委研究生会联合承办的含弘学子讲堂——“从枝头到舌尖:化学解码柑橘风味与营养的奥秘” 交流分享会,于2025年10月26日下午,在药化大楼B114教室圆满落幕。
化学化工学院与柑桔研究所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精心遴选了三位在不同研究方向深耕的主讲人,他们分别是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王依然、吴奇以及来自柑桔研究所的杨铮濮。此外,柑桔研究所的罗子盈同学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现场共有一百五十余名同学参与。

本次活动从策划之初便确立了“交叉融合、激发创新”的核心理念。当前,农业正从“增产导向”迈向“提质导向”,深入解析农产品品质形成机理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三位主讲人将以“柑橘”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果实为纽带,聚焦柑橘风味形成机制、营养成分、品质调控技术等议题,开启这场关于风味与品质的探索之旅。
柑桔研究所2025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杨铮濮以“柑橘栽培生理:农艺措施如何影响柑橘糖酸等品质形成”为题,揭开了农业科学的第一幕。她生动阐释了光照、水分与矿质营养如何像一位精准的调控师,共同指挥着果实糖酸平衡与香气物质的合成乐章,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舌尖上的风味”源于“枝头上的科学”。

化学化工学院2024级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依然聚焦于 “柑橘的风味和储存中的化学” 。她从采后保鲜的现实问题切入,展示了化学检测技术如何追踪风味变化,并重点分享了智能包装材料等创新技术如何为柑橘的“保鲜期”赋能。她的分享,让冰冷的化学公式跃然成为保障“舌尖安全与品质”的温暖守护。

化学化工学院2025级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奇将视角推向前沿,以“柑桔高值化的化学路径”为主题,描绘了柑橘产业的未来图景。他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与绿色化学工艺,将柑橘从传统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产品的精彩路径,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光照与柑橘着色机理”、“智能材料的应用前景”等话题踊跃提问,主讲人们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予了详尽解答,思想的碰撞不断激发出新的科研灵感,交流效果显著。

以产业为纽带,是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有效模式。它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找到兴趣点和共鸣处,极大地促进了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鼓励青年学子勇于探索。此次讲堂正是对这一号召的生动实践。它成功搭建了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不仅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激发了青年学子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热情与使命感。我们期待,今日在讲堂中播下的交叉学科种子,未来能在更广阔的科研沃土中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