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九月金风送爽,恰是师德师风宣传月的收官时节。在这满载教育初心的月末,本文作者以一枚穿越千年的柑橘为笔,为九月的教育篇章写下沉甸甸的注脚。中华文化中,草木常含君子之德,柑橘更是承载着“受命不迁”的忠贞、“不植枳枝”的清正,从屈子(即屈原)《橘颂》的铮铮风骨,到张磐“夺橘鞭卒”的律己典故,再到刘义康“献橘逾制”的史鉴明镜,作者以近二十载深耕柑橘领域的专业积淀,将实验室的严谨与三尺讲台的温情熔铸一炉。文中“树橘不植枳”的隐喻,直指高校育人的核心使命,既点出为师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也叩问着每一位教育者“慎用权力、清廉自守”的初心。这篇收束九月的文字,既是柑橘文化的现代转译,更是一次对道德操守与育人使命的深刻叩问。它提醒我们:当教育回归“以文化人”的本质,那些镌刻在橘叶上的道德密码,终将在代代师者的坚守中,化作滋养心灵的永恒甘露。值此九月终章,愿此文如秋日橘香,沁润每位教育者的心田,让立德树人的使命在金秋时节结出累累硕果。
橘枳之思
质检中心 陈爱华
笔者从事柑橘检测多年,后又讲授《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通识课。既惊叹柑橘品种琳琅满目,又感慨柑橘史料浩如烟海,更是感悟到:一枚小小柑橘,早已超越其植物属性,成为映照人们道德与操守的一面镜子。
打开各种文献典籍,我们会发现柑橘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行。屈子行吟江畔,以《橘颂》铸就气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已成为忠贞不渝、洁身自好的精神丰碑。后世文人、士大夫大多赓续这一文脉,歌之,蹈之。汉魏时,柑橘成为人们的馈赠礼品。三国谢承著《后汉书》记载,丹阳张磐为庐江太守,“浔阳令尝饷一奁柑,其小男年七岁,就取一枚,磐夺取,付还。卒以两枚与之。磐夺儿甘,鞭卒曰:‘何故行赂於吾子?’”该书还记载,桓严“避地,居扬州从事屈豫家,庭有橘樹一株,遇其实熟,数垂室内,严乃以竹籓树四面。时风吹动,两实堕地,以书绳缚系树枝。”这些良臣循吏的事迹,犹如吉光片羽,将小小柑橘淬炼成道德的试金石。
有隆礼重法者,也有违背者。《宋书》记载,刘义康为相时,权倾朝野,“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上尝冬月噉甘,叹其形味并劣。义康在坐,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为上所忌,后被贬黜身死。史书评价:“义康素无术学,闇于大体”。可见,橘之为物,甘酸圆融,它既是美德的冠冕,亦是堕落的诱饵。
正如《韩非子》中“(赵简子)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的论断。“枳橘”之喻,早已超越了园艺的范畴,直指一个核心命题:要培养什么人,成为什么人?作为育人主战场的高校,正肩负着“树橘”而非“植枳”的使命。
当然,为师者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谢家宝树,不会有意“植枳”。但事实是,终不免有成“枳”的,更有甚者,教的人自己也成为人所厌弃的“枳”。君不见,总有学术不端被曝光,甚至违法乱纪被查处者。若自己为“枳”,又何以教人成“橘”?
当我们重读彭城王献橘遭忌之典故,可见制度笼子的不可或缺——权力若无边界,虽是嘉果,也要招来祸端;细思张磐夺橘鞭卒的执拗,是一种爱惜羽毛式的道德自律。育人、为政,都需要坚守道德底线和法纪红线。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吟唱,至今听来仍是沉甸甸的灵魂拷问。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管理者,都当以史为鉴:慎所树,即慎用权力、清廉自守;善树人,即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因此,每学期第一课,我都从“阳虎不善树人”讲起。这不仅是讲给学生的文化启蒙,更是对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廉洁从教、清白做人”的永恒提醒。
作者:柑桔研究所“橘苑青年”学生通讯社特约执笔人、所内教师 陈爱华
编排:冉江琴 阮雲强
策划:柑桔研究所“橘苑青年”学生通讯社
指导:刘昭暾 陶镜宇